
【推荐语】踏实肯干、勤于思考,适应能力强、角色转变快,能够妥善处理多线程工作,他就是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的李兆欣。
一、致知,实践中不断学习
2014年7月,工作的第一天,李兆欣就登上了密云水库采样船,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,立即投入到“密云水库调蓄南水北调来水后库区水质及水生态演变研究”项目前期工作,书本上才能看到的“南水北调”等名词,切实出现在了实际工作中,自此,研究工作不再仅限于水质改善,越来越多地关注水生态演变,浮游、底栖、鱼类、水生植物,成为了他的工作日常。他先后参与国家水专项课题“海河流域水资源调蓄区水质保障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”、“海河北系(北京段)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”,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“再生水补水型城市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”等项目,研究区域也从密云水库扩展至潮白河、北运河、清河,逐渐的对北京的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的生态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,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,不断提高。
二、善学,学习中不断提高
随着北京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,他参与完成的“凉水河光彩桥-红寺桥湿地工程”入选《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典型案例汇编》,同时,依托国家水专项“高品质河道水质维持技术及示范”研究任务,确定了生态改善的适宜物种配置及管护方式,明确了不同沉水植物生长对底泥、水深、流速等条件的响应情况,完成了关键技术“基于草型营养型的缓流区域浅水水下森林构建技术”的研发,在镜河、北关湿地等区域进行了技术示范。在此期间,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,深入学习了生态、生物、环境、水利等多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分析方法、成果总结技能等,更加注重实用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。
三、善行,服务于水务实际
2022年,李兆欣成为彰化路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之一,新的岗位,新的开始,繁杂的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抽丝剥茧地一项项梳理学习,实验室安全是第一位,与此同时,也要依托彰化路实验平台,逐步将已有的先进设备仪器,应用于北京水务实际科研工作。面对外来生物入侵防控、流域氮素污染溯源、新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的一系列新问题、新需求,在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强力保障下,开展了“南水北调干线工程(北京段)附着生物对工程运行的风险评估与防控预案编制”、“密云水库流域总氮同位素示踪解析”等研究,服务于北京水务实际运行管理需求。
“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”,他将继续在水务事业中不断学习,不断前行,不断突破自己。
|